一、細菌耐藥性
細菌耐藥性是指細菌在與抗菌藥物的戰爭中獲得的對抗菌藥物的耐受性,一旦產生耐藥性,相應的抗菌藥物的治療效果就會顯著下降。

二、細菌耐藥性分類
細菌耐藥性包括天然耐藥和獲得性耐藥。天然耐藥也稱固有耐藥,屬于先天性的,一般指細菌對某類抗菌藥物具有耐藥性,比如腸球菌對頭孢菌素類天然耐藥。因此,對于微生物培養提示為腸球菌感染的,不應選用頭孢菌素來治療。

細菌除了對某些抗菌藥物天然耐藥外,對于本來敏感(有效)的抗菌藥物也可能產生耐藥性(變得不敏感),這是因為細菌產生了獲得性耐藥。
三、細菌如何產生耐藥性
細菌產生耐藥性是“適者生存”的結果,是細菌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抗菌藥物的濫用加速了耐藥性的發生,使細菌逐步從單一耐藥發展成多重耐藥。

四、菌耐藥的表現
細菌獲得性耐藥的最常見的表現為,原來還有效的藥物,到后期出現治療效果不佳,且藥敏單上提示“R”(耐藥)。當所有的抗菌藥物均無效的情況下,就產生了“超級細菌”,人類可能面臨無藥可治的危險。

五、全球細菌耐藥形勢嚴峻
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于抗菌藥物耐藥,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超過100萬億美元。

六、遏制細菌耐藥,從我做起
